本地新闻

首页 > 新闻专栏 > 本地新闻
丹东市红十字会一年内实现六例造血干细胞捐献

 

    “12.5”国际志愿者日,丹东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石漉与我市在11月份内连续三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王杨、王亚男、林飞龙进行了亲切座谈,并代表红十字会组织授予他们为优秀红十字志愿者称号,他们三位分别是我市第十一位、第十二位、第十三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石会长说“今天是国际志愿者日,而你们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你们的承诺,现在的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有你们这样高的觉悟是十分了不起的事情,你们三人的爱心行动挽救了他人的生命,你们的高尚情操值得全社会学习,感谢你们父母对你们所做的事情的理解与支持,更加感谢你们博爱的情怀,你们的实际行动让生命在延续。”
    移植造血干细胞是治疗白血病的最有效方法,但前提是,要有人捐献能够与患者相匹配的造血干细胞。据悉,在有血缘关系的人群中,造血干细胞相匹配的几率是万分之一,而非血缘关系人群中,造血干细胞相匹配的几率则是十万分之一。目前,在我国有造血干细胞志愿者150万人,我省有志愿者10万人,我市有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近1万人,目前,我市已成功采集捐献造血干细胞13人次。
    今年,我省一共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22例,在我市就有6例,这个数字不仅代表我市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的高尚情怀,也代表我市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是一项造福于人类的工作,它能够让生命得以延续,红十字会正是架起白血病患者与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的桥梁和纽带,但是这项工作的开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市级红十字会的工作是除了前期进行宣传、动员、采集干细胞血样,将每一位捐献者的个人资料详尽的输入到造血干细胞资料库中。近几年,全市加入到造血干细胞资料库志愿者就达近万人,市红会做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资料输入无一发现差错,会内工作人员较少,他们经常加班加点,每每工作到深夜,因为时间就是生命,每一份血样的早一份输入,就意味着另一个生命多一分希望,同时,造干血样保持期的限制也不允许有半点贻误。还要随时接到上级部门的《造血干细胞再动员通知》,联系已经进入造血干细胞资料库的志愿捐献者,评估他是否还符合捐献者的条件,如果符合,是否还能够奉献爱心,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他人的生命,这关再动员工作相对比较困难,因为本身无血缘关系的人配型就是比较难的事情,有的志愿者是若干年才能够有机会配型成功,有的捐献者一年、五年、十年、甚至一辈子都只是干细胞库中的一分子,因此,当若干年后志愿者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后会比较惊奇,有些人甚至忘记还有这件事情,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就要按照当时的记录帮助他们回忆血样采集时间、地点等等,有的爱心人会义无反顾同意我们的再动员 ,表示愿意与白血病患者继续做高配,也有的人表示当时是一时冲动,现在已无那种心境,不愿意继续前行,还有些捐献者以家人不同意为由拒绝红十字会的来电,更有的人碍于面子当时回答同意,再联系进行采集高配血样时就关机或停机……每当遇到这些情况时,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都不会轻易放弃,以见面沟通、让捐献过的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陪同,充分利用照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反复与志愿者进行深入交流,给他们以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在这个时候任何一个意外因素都可能导致志愿者发生情绪波动。因为我们知道白血病患者能够找到合适的非血缘关系捐献者十分不容易。捐献造血干细胞虽然不能够勉强,但一旦进入到工作程序后再反悔,无疑是对患者说“不”,预示着一个生命将不能得到挽救。
    今年,正值我市创建文明城市,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有六朵“生命之花”竞相开放,其中有三名志愿捐献者来自辽东学院的大学生,他们是丛双双、王亚男、林飞龙,还有二次捐献的赵富宽,市农科院的黄宇祥、打工者王杨,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故事,但在谈到捐献后的感觉时,都同时认为能够救人,人生活的很有价值。他们的善举正说明我市市民的高尚公益品格。
    每一位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善举都在为挽救别人的生命做着努力,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重的。因此,我们对每一位高配血样符合捐献条件的志愿者秉承热情、关心、周到服务的原则,捐献前带他们进行全身体检,为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捐献时,与捐献者所在学校和单位协商请假,学校或单位出现这么有爱心的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典范,是值得大家的学习的;捐献后,红十字会的领导会前往探望,对他们的善行进行肯定和鼓励。一个市一年内能实现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成功,在全国也是比较少见。